第一百零八章 新鲜血液_康熙四十年
笔趣阁 > 康熙四十年 > 第一百零八章 新鲜血液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一百零八章 新鲜血液

  到底是不好直接言父之过,胤禛忍了忍,没有直接说出皇阿玛也不是那么大度之类的话。

  不过,转念一想,还是委婉提醒道:“这时候和太子走得比较近,可是有点敏感。”

  胤禵有点不以为意,道:“四哥这话说的不是很完整,差了一个字。”

  “应当是,这时候只和太子走得比较近,才会有点敏感。”

  不得不说,胤禵对于康熙的心态,基本已经有点拿捏了。

  在这个阶段,作为父亲兼皇帝的康熙,内心实际上是非常矛盾的。

  一边是作为父亲的责任,以及对于父子之间亲情的重视与渴望。

  另一边则是作为皇帝的集权欲望,会直接导致父子之间的隔阂与猜忌。

  所以胤禵此时单独提出的这个“只”字非常重要。

  如果只选择和太子合作,那就是非常明显的站队。

  皇帝和太子之间,一旦发生冲突,势必会被波及到,影响很大。

  但是如果胤禵的选择不具有排他性,而是联合多个方面的话,就会造成事实上的独立。

  到时候,无论是康熙还是太子,亦或是胤禩也好,在这里大家都处于平等的位置。

  父子相亲,兄弟相爱,总是没有错的。

  胤禵选择每个人都站队,自然就是每个人都不站队。

  不过胤禛显然也听出了其中的难度,道:“十四弟,你这个想法是很不错。”

  “但是在权力的斗争中,想要置身事外一碗水端平,没那么简单。”

  “有时候不是咱们非要去争,只是自身实力不够强大的话,随时都有可能被人吃掉。”

  “等到那个时候,无论你有再好的想法,都没有人会在意。”

  “再好的打算,只要实现不了,都是一场空。”

  胤禵笑道:“单靠弟弟一个人,比较有难度,这不还有四哥你呢嘛。”

  “弟弟相信你,肯定不会让我吃亏。”

  见十四弟如此信任,胤禛故意调侃道:“这可不一定,就算是皇阿玛也有身不由己的时候。”

  “我可不敢保证,一定不会让你吃亏。”

  嘴上虽然不承认,但是平心而论,对自己这个十四弟的看法还是十分认可的。

  想要上位,没有那么容易,尤其是现在太子影响力还在的情况下。

  一番讨论之后,胤禵问道:“四哥,国子监的学生们,都已经开始走马上任了吗?”

  胤禛笑着回道:“哪有那么快都安排好。”

  “昨天为了好好闹出点动静,一直在刑部坐镇,根本没有时间去国子监。”

  胤禵立刻起身,道:“那还等什么,咱们赶紧去一趟吧。”

  “这个事儿,还是宜早不宜迟。”

  “能尽快调出几个能用的人,咱们的压力也小一点。”

  说罢,就要转身往外走去。

  不得不说,在减轻工作压力,可以正大光明的摸鱼这方面,胤禵还是非常积极的。

  倒是胤禛,心里还是有点没底,拉住胤禵,道:“不要这么着急,十四弟。”

  接着问道:“你确定这么做没问题,要知道咱们可没有请旨。”

  胤禵略微提高声音,道:“这有什么了,国子监的学生本身也有游学和观政的相关要求。”

  “虽然这次比较集中,而且地点选在了京城。”

  “但是咱们这么做,是完全符合规定的,即便是动静可能稍微大了点。”

  在这一点上,确实如此。

  明朝后期以及清朝的国子监,虽然不如明初的时候那么地位辉煌。但是,基本的课程设置以及实习的要求,还是保留了下来。

  当然,胤禵选择从这个机构中,进行人才选拔和培养,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。

  在明初的时候,由于国家新定,需要大量的人才,充实官僚队伍。

  科举考试固然是一条比较好的路径,但是奈何选出来的人不太够用。

  这种比较慢的,优中选优的制度,比较适合长期和平的年代。

  因此,迫于形势的压力之下,朱元璋增设另外两条选拔路径。

  其一,就是荐举制度。

  虽然这个制度的毛病很多,但不得不承认,这是最短平快的解决方案。

  其二,就是由太学生选官。

  这个就是常说的国子监的学生,或者按照原称,称之为监生。

  其中后者,从国子监中选拔人才,是朱元璋最为看重的。

  因此对于监生的选拔,以及培养的过程,老朱尽量亲自抓,要求也比较严格。

  国子监生源方面,前期主要内包含三个方面。

  第一个是举监,顾名思义就是举人来国子监继续学习。

  这个方案主要解决的事落第举子的问题,给了他们考进士之外的多一次机会。

  当然,并不是所有的落第举人都有机会,而是需要通过翰林院的复试才可以。

  第二个是贡监,这部分人主要是秀才出身。

  选拔的标准比较复杂,不过主要都是通过地方推荐才有资格。

  因此在生源质量上,多少有些良莠不齐。

  第三个就是荫监了,主要包含的群体就是官二代,而且算是中高级官员家的官二代。

  按例,文官京官四品以上,外官三品以上,武官二品以上,都可以送一子进入国子监读书。

  所谓封妻荫子,不外乎如此。

  当然这些制度直都有例外,就不多提了。

  相对而言,这三种生源培养出来的学生,综合素质还是比较高的。

  再加上洪武五年,朱元璋创立的监生历事制度,堪称是一个非常完美的官员选培方案。

  所谓的监生历事制度,其实就是一种实习方案。

  根据年长和学优两个条件,分发到不同的部门和地区,进行一线业务的观摩和实操。

  既可以缓解朝廷官员短缺的问题,也可以发现其中难得的人才,一举两得。

  而且,按照老朱的安排,这些实习生能够安排的单位数量还是比较多的。

  诸如六部、大理寺、督察院、通政使司、五军都督府,甚至包括锦衣卫也在其中。

  并且,给这些实习生们分配的任务,也是非常利于其学习成长。

  具体内容包括誊写题本奏章,清理皇册、书写诰敕、清查档案等。

  其实,这些工作内容的安排,一直延续到现在也是这种模式。

  单位的新进职员们,肯定是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,才有可能会在接下来安排具体工作。

  而这个所谓的适应过程,或长或短,大部分人都会感觉到有点无所事事。

  更有甚者,可能还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轻松。

  毕竟与其说是来上班,更像是光明正大的摸鱼,领导还不管的那种。

  倘若真是这样的话,就已经陷入了很大的误区,绝对没有留意到刚进单位的时候,领导随口的嘱咐。

  而这些嘱咐中,肯定会有一句,你刚来单位,先不着急安排具体工作,先熟悉熟悉业务。

  虽然个别字或者顺序上会有细小差异,但基本意思不会有大出入。

  听起来这就是一句客套话,和问你吃了吗差不多,但是这就是你在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do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do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